|
博客來好書推薦-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網友評鑑4顆星真的很實用 一定要讓你知道 博客來社會科學-總論分類超值推薦購買[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絕對物超所值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
內容簡介
本論文集是「第三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的論文結集,共收錄九篇文章,可粗略分為兩大類,代表著現階段數位人文領域發展的兩種類型。
一類是文字的分析。如〈多重脈絡—數位檔案之問題與挑戰〉旨在說明數位系統對脈絡探勘所能帶來的協助,同時結合了文字處理和圖像呈現,試圖討論數位人文所能開啟的全新研究視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於中文史學文獻分析之初步應用〉企圖結合自然語言的資訊技術和傳統史學文獻分析,試圖析理出結合的可能。〈以文本分析呈現臺灣海外史料政治思想輪廓〉則用數位技術,綜觀而量化的去分析過往政治思想史所研究的場域。〈結合漢典古籍虛詞常見字與統計量化分析進行漢譯佛典譯者風格辨別〉一文從大量的佛教經典的字句整理中,去回答譯者風格。〈「共現」詞頻分析及其運用—以「華人」觀念起源為例〉賦與詞頻分析新的詮釋,並以「華人」這個觀念做具體的實驗。〈漢語方言語音資料庫自動擴增補完方法〉則是希望能應用數位科技,去處理語言學中十分困難的方言問題。
數位人文研究的第二類關懷則是在呈現上,如何用新技術去展現過往文字所不能負載的成果。例如空間一向是人文研究所看重,卻又最常被忽略的部分,透過GIS 技術,學界開始填補這個斷層。〈京都大比例尺地圖(京都市明細圖Kyoto-shi meisai-zu)數位化〉、〈數位典藏應用的社會效益與永續經營—以阪神大地震資料3D視覺化為例〉、〈「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的建立與運用〉,三篇文章的關注點各不相同,各是針對底圖、3D視覺化或具體應用等等不同面向開發,其共同處便是將空間帶回人文學的關懷之中,提供嶄新的從地理資訊出發的思考角度。
誠如〈導論──數位人文的變與不變〉所言,數位和人文兩者之間的對話,應當是一個沒有止境、不斷持續的過程。在數位人文發展的研究方式和型態裡,不斷的對話與交流是最為重要的關鍵;藉由跨越不同國界、不同研究議題、不同技術領域,得以彰顯數位人文作為研究方法的價值和意義。
作者簡介
項潔(臺大資工系特聘教授及台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金觀濤(政大講座教授)
劉青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劉昭麟 (政大資科系教授)
劉吉軒(政大資科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洪振洲(法鼓佛教學院圖書資訊館館長)
馬德偉(美國天普大學助理教授)
蔡宗翰(元智大學資工系副教授)
赤石直美(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地理系博士後研究員)
福島幸弘(日本京都府立綜合資料館研究員)
矢野桂司 (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地理系教授)
稻葉光行(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日本藝術與文化數位人文中心教授)
佐藤達哉(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法律心理中心教授)
邱斯嘉(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
以及翁稷安、邱偉雲、姚育松、柯雲娥、張惠真、譚修雯、黃瑞期、甯格致、謝承恩、林居正、王昱鈞、瀨戶壽一、滑田明暢、若林宏輔、中妻拓也、破田野智己、齋藤進也、郭潔、蘇郁尹。
...繼續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