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典款式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
網友評鑑4.5顆星,真的很實用 一定要讓你知道
博客來社會科學-總論分類網友最愛書籍
你想了解更多有關[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的相關資料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生產之鏡》(The Mirror of Production)與《對符碼的政治經濟學批判》(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中,同時宣告了「需求的死亡」和「價值的死亡」。在葉啟政看來,這不啻是把整個西方社會思想的核心議題拆解了,而引發葉啟政思考布希亞的立論基礎:簡言之,就在於本書書名所標示的「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
布希亞認為,後現代社會的特徵表現在符號消費社會的來臨,「為了成為消費的對象,一個客體必須先成為符號。」人所消費的不是物自身,而是物背後隱藏的象徵符號。於是,在資本主義市場邏輯的引導下,人耽溺於符號,而符號本身是武斷、飄盪、流動、拼貼、蔓延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是價值與意義被中空化的象徵交換,其決定原則是正負情愫交融的心理狀態。
葉啟政以布希亞的思想為底蘊,開展了對於溯及涂爾幹(Emile Durkheim)和牟斯(Marcel Mauss)的「人類學認知傳統」,科耶夫(Alexander Kojeve)、瓦爾(Jean Wahl)等人的「法國的黑格爾」學風、布荷東(Andre Breton)與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日常生活社會學」的探索。
- 定價:260元
- 優惠價:79折205元
- 優惠期限:2014年03月31日止

全站熱搜